“最严限塑令”颁布两年多 专家:消除塑料污染应从材质替代转向源头减量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4-27

  原标题:“最严限塑令”颁布两年多,一次性塑料制品滥用情况有所反弹,专家认为:消除塑料污染应从材质替代转向源头减量

  世界环境问题最高级别决策机制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决议指出,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并希望在2024年前结束塑料污染。

  在我国,早在1991年就发布第一个限制塑料制品使用的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2007年12月出台“限塑令”,即《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20年1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1年9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目前使用的均为可降解塑料袋,不少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已经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盒与吸管等用品,更换为纸质或其他可降解材料替代品。但“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仍然存在。记者在大兴区走访了几家路边早餐店和水果店,发现大部分店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有的甚至摆出两种收费塑料袋为了应付检查。

  一位水果店店主告诉记者,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低,“一个可降解购物袋的进货成本要2角钱,相比之下普通塑料袋成本低得多,平均一个2分钱。我们一天用掉几百个袋子,总成本差别很大。”

  这种情况在外卖平台上也有所体现,记者通过外卖平台致电丰台区几家热门餐饮店,多数商家表示,外卖所用的打包盒和包装袋均是可降解的,但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外卖餐饮店使用的仍然是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和打包盒。

  可喜的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的环保理念有所提升,“只要出去采购,就把布袋叠好放包里,既方便又环保。”多位消费者告诉记者,环保袋已经成为出门必备品。

  “最严禁塑令”发布后,塑料吸管成为首先被替代的品类之一,纸吸管先一步成为市场宠儿。但近日记者在北京走访时发现,纸吸管在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PLA可降解吸管则占据了主流。某知名奶茶品牌槐房万达店店主刘秋水告诉记者,之前很多奶茶消费者吐槽,纸质吸管软化断裂、容易泡烂、一股纸味、吸不上小料。所以在消费者普遍吐槽之后,店内已经更换为PLA吸管。

  据了解,PLA吸管也叫聚乳酸吸管,它以玉米、小麦、木薯等植物中提取的淀粉为原料,可以全生物降解。PLA可降解吸管外观、硬度与塑料吸管所差无几。它的适用温度大约在零下10℃到70℃,冷饮热饮都能满足,和纸吸管相比,大部分消费者也更青睐这种聚乳酸吸管。刘秋水介绍,他们的塑料吸管的采购成本每根在五六分钱左右,纸吸管在七八分钱左右,而聚乳酸材质的吸管,每根大概要到0.12元至0.13元。尽管成本高了不少,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他们还是决定把大部分吸管都换成聚乳酸吸管。

  但也有部分商家因为聚乳酸吸管的价格高又恢复了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随着监管的推进、环保消费意识的增强,以及技术迭代带来的可降解吸管成本下降,可降解吸管未来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2020年的时候,聚乳酸的国内产能只有6万吨左右,现在聚乳酸的产能已经在15万吨了。随着产能的增加,聚乳酸价格也会下来。相信随着纸吸管或者生物降解塑料吸管性价比的提高,用量应该会逐渐提高。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封伟告诉记者,现在的塑料制品反弹现象一部分也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需要“有形的手”来加以干预,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快相关标准及法律的出台。如果替代品的价格降到市场能接受的程度,且供给充足,自然会取代一次性塑料制品。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玉锋表示,“最严限塑令”落地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困难依然存在,如塑料产品类型多、产品链长而复杂、涉及产业部门众多等。塑料治理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联合企业、民间组织、智库和公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吴玉峰认为,应对和消除塑料污染,需要从全产业链综合考虑,以预防为主,系统性削减污染。从政策上,应由材质替代思路转向源头减量、系统替代和总量控制,并且设置评估机制,保障实施。在监督汇报机制方面,设置汇报机制,收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数据,评估最终减量效果。